“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火焰高

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日益密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在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及沿线的人数占比越来越大。上海市教委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共招收了来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60870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来自7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30380名,占来沪留学生总人数的50%。
 
这一趋势还在持续。2月18日,教育部与辽宁省、山东省、重庆市、宁波市在北京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以推动相关省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着力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这是新时期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又一重要举措。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据此,2016年,教育部先后与甘肃、宁夏、福建、贵州、云南、海南等8省(区、市)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17年,教育部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等6省(区、市)、市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此次与辽宁省、山东省、重庆市、宁波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后,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的省(区、市)数量达到了18个。
 
对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备忘录签署后,部省(区、市)要共同努力,切实将备忘录各项内容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为此,陈宝生提出了六点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将国际合作双方的需求放入"大外交"格局,放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中统筹考虑,摸清各自家底,平衡双方需求;立足当前,逐步推进,对访学、办学、语言、科技、人文交流、孔子学院等合作形式实行项目式管理,推进一件办成一件;既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又要考虑到资源、时间、精力的制约,将决策、措施统一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上来,着眼于合作质量,稳步推进共建等。
 
事实上,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只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近几日,教育部密集出台政策,都对新时期我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重点着墨。
 
2月23日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教育务实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同期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则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明了方向。《实施方案》提到,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完善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政策,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国际科教合作交流平台,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大力支持中外民间交流,加强中外体育艺术等人文交流。优化孔子学院区域布局,加强孔子学院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大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力度。
 
此外,2019年,我国将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学生流动、学历学位互认;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师资培训计划;继续办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记者 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