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如何发力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中,“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多次关注“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教育的推动和影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分析相关国家教育格局及变化,积极构建教育合作体系,深化教育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和独特的实践价值。
 
——编者按
 
准确把握相关国家教育特征
 
相关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并不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并不是荒蛮之地。除个别国家由于长期战乱等因素破坏外,相关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并不低。无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相关国家在全球统计中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6%的相关国家达到5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约43.5%的相关国家达到15%~49%,处于大众化阶段。只有15.9%的相关国家不足15%,处于精英化阶段。而我国于2012年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在2015年达到40%的毛入学率。
 
教育市场开放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市场总体开放,约77.9%的国家为WTO成员。其中约有47%承诺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教育服务市场开放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摩尔多瓦的开放幅度高达91.3%,其次为爱沙尼亚和沙特阿拉伯。
 
相关多国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国际化十分活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谋建国际教育中心(枢纽),打造国际或地区人力资源和创新高地,培育未来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和新竞争力。截至目前,较有影响的国际教育中心(枢纽),主要有新加坡环球校园、卡塔尔教育城、迪拜国际学术城和知识村、吉隆坡教育城和伊斯干达经济特区、仁川自由经济区和济州环球教育城、巴林等。另外,越南、泰国、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也曾宣布要建设国际教育中心或地区教育中心。受相关国家政策影响,近年来欧美高校进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举办的大学海外校园数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引进外国大学海外校园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为阿联酋32个,中国27个,新加坡13个,卡塔尔11个和马来西亚9个。
 
相关国家是全球教育服务主要消费市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20世纪以来全球教育服务主要消费市场,是国际学生主要来源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近十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阶段超过60%的国际学生来自该地区,并呈稳步增长态势。全球前五大国际学生来源地,有四个分布在“一带一路”相关各国,分别为中国、印度、韩国和沙特阿拉伯。该地区也是全球教育服务市场新兴提供者,接受了全球约30%的国际学生。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教育服务主要消费市场,一是该地区多个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教育服务有效需求大幅提升。二是当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尚落后于欧美国家,居民出国留学愿望强烈。三是欧美诸国纷纷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面向国际市场延揽生源,人口众多的“一带一路”相关地区成为主要目标市场。这些发展趋势迄今没有明显改变的迹象。
 
相关国家国际化教育市场格局非常复杂。比如,美国已在19个国家举办了49所大学海外校园,几乎遍布所有重要战略区域。英国举办了28所大学海外校园,分布在10个国家。澳大利亚举办了12所大学海外校园,分布在6个重要教育市场。俄罗斯在9个国家举办了20所大学海外校园,几乎遍布每一个独联体国家。另外,印度、土耳其、马来西亚、沙特、日本、韩国等地区国家在相关区域教育和文化市场也相当活跃,影响深远。
 
与相关国家保持教育长期合作
 
中国与相关国家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由来已久。西汉时期,中国与相关各民族共同努力,开辟了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社会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推动了相关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在古“丝绸之路”上,使者、商贾、学者往来频繁,“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各国人民通关市,货有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随着人员频繁流动,中国与相关各国互学互鉴,“重九译,致殊俗”,习礼乐,传工艺,教育、文化交流非常活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兴起后,中国与相关多国教育文化交流或中断或陷入停顿。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欧美教育发达国家成为主要教育合作伙伴。客观地讲,无论政府间合作,还是校际合作,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不及与欧美国家深入广泛。但截至目前,我国与超过三分之一的相关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相关国家是来华留学生传统生源地。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以招收来华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相关地区是中国来华留学生主要来源地。2014年以来,有11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1万人,其中8个国家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2016年,来自相关10个主要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合计达到20.7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近半数。我国是相关部分国家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国,来华学历留学生占其在外留学生人数的比例,有9个国家超过15%,有13个国家超过10%。
 
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
 
抓住机遇开展境外办学。迄今,已有十多个相关国家向我发来办学邀请,开展境外办学面临历史性契机。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国际经贸合作、产能合作等不断深入和扩大,直接带动了当地教育需求,需要在当地批量培养熟悉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标准和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中国教育经验受到越来越多相关国家认可和重视,许多国家明确邀请中国高校去当地举办中国模式高等学校。作为后来者,市场不排斥就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我们应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具体可在下列四个优先方向探索开展境外办学。第一,在中国产业投资集中地探索产教合作办学。第二,在重要战略伙伴国家或节点城市探索合作办学。第三,在地区和学校长期合作伙伴地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第四,在规划建设的国际教育中心(枢纽)参与办学。当然,境外办学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和政策协调。
 
做深做细人文交流。从长远讲,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是“一带一路”建设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所以说“一带一路”根本上属于民心工程,教育人文交流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人员流动是人文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应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更有效的教育文化交流和人员流动。同时,通过与相关关键国家合作设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相关地区增派教育驻外力量,鼓励各级地方政府与相关地区广泛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支持教育机构与相关地区广泛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等多种举措,调动各界力量,开展机制化、广领域、多层次人文交流。
 
加快相关国家汉语推广工作。迄今为止,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比例还不高,汉语推广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教育机构在汉语推广和汉语教学领域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开发汉语推广特色教材,培训外国汉语教师,面向相关国家组织开展青年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培训,开展留学生预科教育,与外国中小学校特别是高中建立合作关系等等。同时,继续办好来华留学全汉语教学。
 
深度挖掘相关国家来华留学教育。当前,相关国家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给我们扩大相应类型的教育规模、吸引高端人才,带来新的机遇。目前,一些相关国家来华学历生与其在外留学生占比还不高,进一步开发的潜力非常巨大。有关教育机构应加强相关国家来华留学市场研究和开发,采取针对性举措,扩大吸收相关国家和地区高素质留学生。
 
参与地区教育治理。地区教育治理机制和协作机制,是教育共同体重要体现。参与全球和地区教育治理,体现了大国的担当。我们应在相关各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积极分享中国教育经验,为相关国家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教育产品和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文化交流先行。我国的外语教育和汉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和储备大量既熟悉“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又了解其国情和文化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通过汉语教育加大全球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力度,通过华文教育提高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语水平和文化认同,更好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实践创新 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作为具备充分语言优势的外语类高校,服务国家需要、服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文化交流是题中之义。同时,化解教育供需矛盾,建立并完善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结构,也要求外语类高校站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探索多层面的国际教育合作形式,通过创新办学理念、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开拓“外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新途径。
 
同时,立足于终身学习理念,外语类高校也应该积极响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与互动机制——按不同领域团队、不同受众特点将各类教育资源按需共享,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学制、不同方式的外语教育服务,开创并实践政府部门、企业、院校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机制。借助这一机制,外语类高校才能够专注于为合作单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提高各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新要求,有效助力我国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借助自身的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不断加强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研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学校加大与地方政府、国家部委、“一带一路”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综合型涉外人才,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办学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文明互鉴 提升国际交往新高度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的诞生和繁荣便离不开多元文化的深层次交融。“一带一路”倡议经过3年多的实践,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彰显了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有效推动了不同文明的汇聚和交流、融通与互鉴、繁荣与发展。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进步的导航仪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必须要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国内外“官、产、学”各界多层面的沟通与合作。
 
为主动承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责任,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外语类高校应该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化、全面化,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方向从语言交际功能向文化联通功能的拓展。通过与国内外不同机构的深入合作,大学可以将国家发展需求与各领域世界前沿研究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布局、课程设计、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革新。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培训课程和合作项目,使不同理念在合作交流中不断重组和创新,形成与相关国家内在的文化良性互动,推动大学、社会、民族、国家间的文化深度交流。
 
未来,我国外语类高校应紧抓“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挥外语教学优势,把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同管理服务有效结合,开拓能够应对多元文明交流往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化搭桥、语言铺路,更广泛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花结果。
 
我国职业教育需因势利导、科学发展,对既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带一路”带来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先后出台,首次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整体谋划和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开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职业教育要加强和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教育模式和理念,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国际化的良性循环,进而取得自身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资本、商品和服务与各国的交流互动规模前所未有,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国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如何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国际合作项目增速快,但参与的院校并不广泛;合作办学项目涉及的课程不少,但专业结构失衡;合作办学已尝试,但层次较浅,合作质量有待提高,精品项目不够等等。许多职业院校现有的国际化实践缺乏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国际化实践的策略水平有待提高。
 
借力国际化,职业教育实现优化发展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面广、发展时间长的过程,需要理清思路、统一目标和优化整合资源,需要有相应的战略规划统领全局。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主动跟进“一带一路”倡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优化:
 
1.政府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职教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目前我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出台的政策法规主要涉及中外合作办学、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境外办学等,但主要着眼于普通本科院校。政府应制定发展战略,明晰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出台具有前瞻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提供保障。
 
此外,培养国际通用的职业人才,关键在职业技能的评估标准与资格认证上与国际接轨。从国际上看,欧盟在不改变欧盟各自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通过评估与考核承认各相关专业的各国职业教育证书的等值性,据此制定了适合欧盟各国的“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也是我国职教国际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这样,既可规范劳动力市场,又能使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目标可循,同时也可促使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国际人才质量认证标准,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资格而顺利走向国际化。
 
2.院校层面:以国际化为契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理念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前提。职业院校应以国际化的职教理念为指导,制定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充分利用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和丰富的教育交流资源,加强智力引进和人才交流,通过组织访学游学、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吸收和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管理模式国际化。国际化管理策略是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而这个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和策略又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既有做法,而是要根据国情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管理模式,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创新,实现教育管理与国际对接,又保留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
 
师资队伍国际化。要建设国际化院校,首先就要打造一支具有系统化理论知识、实践化技能知识以及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因此,职业院校应更加注重拓宽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学习了解国际先进职教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同时开展广泛多元的交流与合作,以打造出具有国际意识和沟通能力、了解本专业国际发展态势、洞悉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课程设置国际化。构建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是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传统的职业教育,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专业技能,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通识教育,更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应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形式,将通识教育,跨文化的知识、观念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机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方面上。
 
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变革,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应主动跟进“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多样的国际合作模式,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就能够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