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

    我们所说的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基础类教育与专业类教育。《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这是全民性的基础教育,其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还规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位制度等为专业类教育,其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两类教育有共性,但也存在许多个性。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探索不同的路径,采取不同的对策。

    关于基础类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是,过重的智育挤占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的方法偏重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为此,我认为,基础类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为学生松绑,把他们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压力下解放出来。

    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高雅的情趣爱好,以及适度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是基础教育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改变小学、初中现行的唯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改变负担过重的教育内容,改变脱离实际、单纯追求分数的教学方法,全面安排德智体美劳教育,施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现行的中学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对知识量要求过高;每门课程自立门户,理论体系完整严谨,似乎是在为培养科学家打基础,但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只知道必须得高分。其实,对于全民文化科学素质培养的要求来说,除了语文类必须打下坚实基础之外,一般只需要广泛的科学普及性的知识,而且必须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可资借鉴。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题目,完全超过了英国同龄孩子能力的结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得不废寝忘食地学习棱柱,却没有时间学点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孩子们从早到晚做家庭作业,但他们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交往;他们外语能考高分,却不会交流。

    其实,西方初中的课程设置大都比较广泛灵活。以数学为例,从学生成绩单上可以看到设置有如下课程:数感与计算(Number S e n se an d N u m e ratio n ),测量(M e asu re m e n t),几何与空间感(G e - o m e try an d S p atial S e n se ),模型与代数(P atte rn in g an d A lg e b ra),数据管理与概率(D ata M anagem ent and Probability)等;教学方法也十分灵活。笔者曾问过英国初中学生是怎么学概率论的,回答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间不多,课后布置学生做调查,例如调查所住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等情况,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自学,补充课堂知识,并自行编制计算机的小程序作出曲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以所交报告评定成绩;以此培养他们自学、调查、分析、研究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分析上述例子可得到一些启示: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目的上,不是简单地学习代数、几何学科的缩略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空间感,使他们领会模型、概率这些基础科学概念;在教学内容上,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不是只有课堂讲授,而是学用结合。我觉得这做法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这里我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广义的实践活动。陆游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生本人的劳动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是活的、会应用的。

    关于专业类教育改革

    专业类教育改革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在体制上松绑,二是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当今专业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在规划、体制上存在划一的趋同模式。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要配套的技工教育、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大学教育、学位体制、成人教育等;大学教育又有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不同层次。但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专业类教育都趋同于办大学。教育的多样性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教育系统内部,必须合理规范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定位、任务、培养目标;同时要求不同的学校按照自己的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做到协调培养,还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过大,是造成全社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一切地争上各类重点校、争上各类补习班、给孩子加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能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才的均衡培养和流动。

    第二,是未能有效地培养创新型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强国富民的根本途径。而现行大学教育过度重视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育,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知识僵化,高分低能,不善于自己拓宽知识面,不善于自己不断掌握新知识,尤其是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有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质,更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和技能,特别是具有活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此,就要改革现行的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教育模式,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为了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讨论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怎样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近年来教育界有专家提出的“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比较形象地指出了教学的深一层次的目的。要改变“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逐渐教会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的过程。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从必须依赖教师,逐步转变到能自学掌握知识;毕业后不需教师的教,就能自己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教为不教”。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分数而学;“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也就是为了改造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不是照搬书本知识就能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学会创新的思维方式,增长创新的能力,学会创造。这就是“学为创造”。

    第二,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途径。培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有多种途径和方式,我认为最有效、最根本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广义地说,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第三,专业类教育改革从何入手?我认为:一,要从教育模式和教学计划改革入手。改变过去那种过多地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模式,实行教育与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适度减少课堂讲授,增加自学时间,扩大实践环节及研究环节。二,改革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大纲。课堂讲授内容要少而精,采取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到图书馆自学,扩充知识。三,加强实践环节及研究环节的教学。四,改革考核考试环节,既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核实践环节的能力和成果,特别是考核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黄文虎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