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抱团取暖到报效祖国

从1978年起,我国派出的留法学生人数明显增加,至1985年底,在法留学人员大约为1600人,分布在法国40多个城市。1985年,巴黎学联应该是那时唯一一个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巴黎以外的其他城市,如马赛、里昂、图卢兹、斯特拉斯堡等,留学人员团体以“联谊小组”的形式存在,通常有联络人或负责人。
 
起航:打造抱团取暖的港湾
 
1985年年底,王仲达履新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参赞,对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作了较大调整:把“条条”模式改成“块块”模式。“条条”就是按留法的年级分类,教育处每个老师管理一个或几个年级,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留学;“块块”就是按留学生居住地分类,每个老师管理一个或几个城市(地区),无论你是哪一年出来留学的。
 
这一改革催生了各个城市学联的建立。
 
1986年12月25日,在位于巴黎13区水晶街的教育处,召开了第一次全法留学人员代表会议,掀开全法学联创建的第一页。来自法国40多个城市约100位留学人员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组成全法性的留学人员团体,定名为“中国留法人员联合会”,简称“全法学联”。从38名候选人中采用无记名投票选出17人组成常委会,李培林被推选为首任主席。
 
全法国分成4个地区,巴黎地区的留学生数量众多,分成5个片区建立分学联,即巴黎国际大学城学联、西北区学联、东北区学联、13区和南近郊区学联、ANTONY-ORSAY地区学联。
 
全法学联第一部章程的宗旨是促进中国留法人员之间的学习、思想和感情交流,促进各地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中国各留学生学术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交流。本着这一宗旨,各个分学联独立开展工作。1987年,学联组织了不少联谊活动,例如:和巴黎知名侨团华侨俱乐部一起组织舞龙表演;组织游览英吉利海峡边的世界建筑奇迹——圣米歇尔山教堂……这些活动使学联干部和法国社会有了初始接触,使大家深深感受到远离家乡的游子是多么需要集体的力量,也见证了学联被赋予抱团取暖的重要功能。这是大家对学联作用最初始的认识。
 
发展:聚集留法学人人气
 
1987年底,一年一度的全法留学人员代表大会照例在教育处召开,第一届全法学联领导班子卸任,大会选出时任第一届学联秘书长的丁辉担任第二届全法学联主席。第二届全法学联设立了外联部、学习部、文娱部、体育部、生活部、《留法通讯》编辑部。
 
1988年是全法学联的发展期。全法学联提出了总任务:对外代表全体留法学生,积极争取和维护整体利益;对内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留法学生完成学业,丰富留法生活,协助各留法学生团体开展工作和交流。
 
第二届全法学联组织了大量活动:新年之初代表全体留法学生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发新年贺电;春节联欢晚会上,外联部长封松林代表全体留法学生给晚会现场打电话向祖国人民拜年;体育部组织首届桥牌比赛、巴黎分学联代表队篮球赛、围棋赛和中国象棋比赛,并成立留学生乒乒球俱乐部;文艺部举办迎春舞会、全法留学生摄影比赛;学习部主办“在两个文化之间”座谈会……
 
2月,全法学联给法国电视二台致公开信,对其中一个针对中国的电视节目提出质疑,这是全法学联首次代表全体留法学生发声,融入法国主流社会。全法学联开始以维护群体利益为己任,自觉走向法国社会和中法交流的舞台中央。
 
《留法通讯》是全法学联主办的刊物,不过,创刊号是在全法学联正式成立前,由当时的巴黎学联组织编辑。时任中国驻法大使周觉、教育参赞王仲达为创刊号题词。《留法通讯》从1986年创刊到1992年底停刊,历时7年,共出版12期。每届编辑部平均编辑出版2期。上世纪80年代,国内文化气氛很活跃,法国也是西方文化大国,人文气场浓厚,身处其中的留法学子们更是如鱼得水,每期《留法通讯》都洋洋100多页,栏目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并颇有见识和深度,每期都有长篇专题时事分析文章,让那些学习社会科学的同学“指点江山”。
 
当时物质条件极其有限,主要是经费拮据,历届编辑部成员为之付出的辛苦无以言表,从征稿、编辑、排版、审核、校对,以及联系印刷都是自己干。还要去找巴黎的华商拉赞助。教育处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持,还为编辑部提供一间专用办公室,为编辑们熬夜工作提供方便。编辑部杂乱不堪,罐头和文稿交织在一起,编辑们常常在烟雾缭绕中讨论和争辩。有时还故意开着门,享受从门前经过的同学投来的羡慕加嫉妒的目光。
 
《留法通讯》免费发到全法各个城市的学联组织、专业团体,并寄送给国内的政府机构、重要媒体,以及50多所高校。可以说,《留法通讯》是那个时代体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留学生刊物。
 
升华:到中流击水
 
在全面参与全法学联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学联成员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大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各学校各学科的留法同学、驻法使馆的外交官、巴黎的法华社团,甚至法国社会各阶层人士,得以增长见识、碰撞观点、升华境界、开拓视野。全法学联干部之间形成很好的风气,积极向上,意气风发,自感身上承载着把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向世界的责任和使命。
 
至此,大家对全法学联的作用、意义和使命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一个组织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抱团取暖、联谊聚会,它应该走向法国社会,应该作为全体留法学生的代表和利益守护者,它的言行关乎身后的祖国和民族,它应该是形象代表、是发言人、是民间大使;它要去接近、了解和融入法国社会,与之对接、交流,甚至碰撞。
 
1988年底,全法学联领导机构换届,在总结过去两年工作的基础上,修改了学联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全法学联在两个方面的任务:对内继续承担留法同学的联谊和服务;对外代表全体留法学生,积极开拓与法国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以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为己任。此时,全法学联“到中流击水”的雄心初显无疑。
 
这次换届调整了组织机构,第三届全法学联首次设立了执委会,由曹纬(本文作者之一)担任执委会主席。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任务,全法学联还根据法国1901年制定的《协会法》,在巴黎警察局正式登记注册,使之成为具有法人资质的社团。这一举措确保了全法学联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第三届全法学联1989年的工作计划中,有几个重要的对外活动:4月主办中法建交25周年研讨会并编辑出版文集;7月配合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和法国国庆香街游行,协助组织中国艺术家方队;10月在巴黎主办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1989年12月,第三届全法学联卸任,接力棒传到由张卫东任主席的第四届全法学联。
 
传承:报效祖国,永远在路上
 
经过30多年的栉风沐雨和发展积淀,如今,全法学联已涵盖了全法40多个城市学联、数十个校级学联等成员单位,囊括了4万余名中国学生学者。
 
上世纪初,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赴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救国真理。改革开放后,留法学子中再一次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医学家陈竺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学家李培林,国家航天局原局长、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航天专家孙来燕,科技部原副部长、自动化专家马颂德等,他们保留了红色留学的基因,继承了留学报国的传统,是我们新一代留法学子的楷模和榜样。
 
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全法学联在延续前辈们制定的促进中国留法人员之间的学习、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宗旨基础上,更加入了“报效祖国”的理念,成功创办了“学联春晚”“中秋游船”等品牌活动,为留法学子提供了展示才艺、欢度佳节的平台,同时也构建了全法留学生应急安全网络机制,实现了“就业创业、学术科研、文艺体育、对外交流”等四位一体职能延伸,引领和激励留法学人“坚守爱国主义、矢志刻苦学习、奋力创新创造、促进中法交流”。
 
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30多年来,全法学联和所有留法学子一道见证了中法关系的持续健康向好发展,也成为促进中法友谊不断加深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从中法签署第一个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到空客A320总装厂落户中国,到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全法学联和所有留法学子一道推动并受益于中法之间教育、文化、科技、经济等全方位合作。
 
从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习近平主席先后访法,到希拉克总统、萨科齐总统、奥朗德总统和马克龙总统先后访华,中法两国元首、政府首脑的频繁互访中,都少不了全法学联和所有留法学子的爱国身影。
 
30多年来,全法学联已成为在法留学人员团体中的一面旗帜,在组织纪律、制度建设、活动举办、机制升级等方面也树立了标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全法学联的传承也永不停止。30余年过去,当年意气风发的全法学联干部,如今继续活跃在中法两地,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中坚力量和栋梁;中西文明互鉴互融也作为国家对外战略需求被不断提及和强调。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融过程中,全法学联的责任和担当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曾目睹东方巨龙的觉醒,也必将经历它的腾飞。
 
我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当以智慧架起交流的桥梁,用血脉把中华民族和世界连在一起。(作者曹纬系全法学联第三任主席,作者丁剑系全法学联现任主席。本文在撰写中得到留法博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封松林,以及留法博士、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特级教授稽宁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