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春竹正拔节

近年来,在浙江省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学校领导、普通教师还是在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纷纷抢占“C位”(核心位置),学校思政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实效。
 
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2014年,为了将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学校领导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在课堂内外、茶余饭后主动为自己加责,带领全校中层干部开展“同学会”主题活动,通过“同堂上课”“同开班会”“同进午餐”“同话家常”“同过生日”“同守兴趣”等活动,与学生面对面深入沟通。
 
在“同堂上课”活动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纷纷走进课堂,在全校掀起“同堂上课”热潮。学校党委书记唐闻捷教授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为主题,面向全校师生共上一堂思政教育课,并与多位优秀师生代表进行线上线下现场互动,授课过程全程直播,反响良好。在“同进午餐”活动中,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王阳教授在每年五四青年节之际,都雷打不动地与青年学生代表共进午餐,和学生话家常、聊成长,殷殷希望在亲切交流中深深融入学生心中。
 
除了“同学会”规定的主题活动外,为了将思政教育辐射到更多学生,学校还先后推出“处长接待日”“理上网来”“悦来客栈”等特色活动。如“处长接待日”活动,每周三下午,各部门负责同志都会到“学生事务大厅”主动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本着“难事帮办、琐事细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加以解决,目前已累计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382件。同时,面对问题,部门负责同志巧用“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的教育智慧,巧抓教育契机,将思政教育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用真情大爱温暖学生
 
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是很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而在温州科技职院还有一支教师志愿者队伍。学校机关二总支一支部以党建为抓手,在教师中发起组建“温度志愿者”的倡议,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进一步增进师生关系,加强面对面交流,引导教师党员真正为学生谋实事,在全校传递浓浓师生情。
 
倡议一经发起,志愿者队伍很快由最初的19名教师党员扩大到100多名教师党员,他们用真情大爱关心着学生、影响着学生,言行之间诠释着“温度志愿者”的丰富内涵。端午节来了,温度志愿者带着学生一起包粽子、话端午;中秋节到了,温度志愿者带着学生一起做月饼、写家书;假期来了,温度志愿者当起司机,温暖学生回家之路。2018年寒假来临,温度志愿者傅寅俊在送3名学生去动车站的路上,叮嘱学生“回家之后,把寒假规划起来,让‘运动+阅读’成为生活的标配”,还和3名学生约定一起启动“30天打卡行动”,相互监督,一起度过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一段长约20分钟的车程,一路再家常不过的谈话,却成了最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方式。
 
周末时,寒暑假中,温度志愿者们又加入“新青年下乡”行列,他们带着学生、带着技术,走进社区乡村,走到田间地头,开展“送技术、送文化、送温暖”活动。温度志愿者施海肖从节假日到寒暑假、从挺着大肚子到带着孩子,送文化下乡的道路一走就是近10年。跟着施海肖一起下乡的学生深受感染,在文艺下乡表演中个个精神十足,真正将群众文化带到群众当中,为新时期乡村振兴贡献着光和热。温度志愿者们通过身体力行,实现了“不教而教、不觉而育”。
 
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学生们意识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2017年学校推出“人文运动会”,围绕“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公民素养、身心素养、职业素养、生活素养”六大核心素养,设置22个展示项目和19个比赛项目,鼓励全员参与。“阅读马拉松”“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耕读4050”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每项主题活动都有超过7000人次参与,校园中真正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大三学生代荣芳因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养较高,还未毕业就收到多家企业递来的橄榄枝,代荣芳说:“感谢学校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平台,激发了我的主动性,让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为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倡导“我的教育我做主”。在不久前学校开展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主题活动中,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领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优秀青年团员代表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图文结合、联系实际,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倡议朋辈奋发作为。用心、用情的领学,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学生,用学生的话说“这是一次特别‘走心’的学习”。在推进思政教育进公寓活动中,同样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内容、自主创新活动形式。两年间,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开展的“公寓楼名征集”“百家姓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制作大赛在全校范围内掀起,由学生制作的105幅优秀文化作品纷纷“上墙”,装点校园。
 
今年母亲节,200多名毕业生在校友群里自发组织了“我爱温科,回‘家’看看”活动,从上海赶回来的校友陈升华深情地说:“温科院给了我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有着我最美好的回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常回家看看。”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