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中的筑梦空间

40年前,美国建筑界命名1979年为“贝聿铭年”。少年时代,沪上中学生贝聿铭痴迷于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得主、奥斯卡影帝克劳斯贝(Bing Crosby)主演的《大学幽默》中展现的校园建筑,又沉湎于影院对面节节拔高的远东第一高度,遂矢志献身建筑事业。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将终身成就奖授予贝聿铭。校园建筑则为该协会2018年度国际优秀奖的主题。
 
人一旦跨出家门槛,是学校,让其认识自己的社会人身份。校园,无论外观或布局,无疑是人生第一幢刻骨铭心的建筑物,每个人也把各自的少年时光铭刻于校园的一砖一瓦。学校建筑即为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建筑学表达。去年年底,巴西托坎廷斯州儿童村荣膺2018年度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优秀奖(RIBA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Excellence 2018),可视作对这种表达的致敬。
 
建筑与教育耦合
 
以最能彰显建筑行业的雄心壮志和最能传递建筑本身的社会效能为标尺,两年一度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优秀奖旨在从新近完成的建筑中遴选全球最佳。评委会从来自29个国家的62个建筑作品中筛选4个进入决赛,即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一期工程)、日本东京的桐朋学园、意大利米兰的“垂直森林”以及巴西托坎廷斯州的儿童村。儿童村最终问鼎,其设计师泽罗(Aleph Zero)喜获国际新人奖。4个入围项目中,有3个是学校建筑。而2016年颁发的首届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优秀奖亦归属学校建筑,即秘鲁利马的技术工程大学教学楼,享有“当代马丘比丘”(秘鲁最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誉。
 
儿童村是乡村寄宿学校卡努阿纳的学校建筑,位于巴西托坎廷斯州,为540名13—18岁少年提供住宿。该校由一家大型农场开办,除招收农场职工子女之外,生源更多来自周边地区贫苦儿童或流浪儿童。中欧大学成立于1993年,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面向全球招收研究生。“桐朋学园”创办于1948年,位于日本东京都调布市,从最初为儿童提供音乐启蒙教育,逐渐扩展成为从小学到研究生的音乐教育体系。该校建筑曾荣获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建筑节(WAF)奖冠军(高等教育及学术机构类别)。以上3个建筑作品分别为新建、新旧结合以及原址上重建。
 
校园与环境融合
 
校园生活意味着,学校是一个生活世界。校园生活实为一种空间体验。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视家的温馨为理想的学习环境。校舍的设计与校园的布局理应为莘莘学子营造一份成长与学习所需的归属感。所归属的,一方面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世世代代安身立命的人文环境。置身其中的学子,习得对象便不仅限于课本,而扩展为校园生活,彰显教育即生活之理念。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本·德比希尔(Ben Derbyshire)称颂儿童村“旨在改善学校儿童的生活和福祉”,由此彰显优秀学校建筑设计“不可估量的价值”。
 
儿童村沿着一望无垠的地平线延展,无人不惊呼,这就是巴西,这就是亚马孙,这就是印第安。儿童村深藏于巴西热带草原,与地质风貌、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融为一体。降温除湿而无需安装空调,设计师既发掘当地的构造技术,又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泥土的最佳热性能,并以桉树为材,层层叠叠,丫丫叉叉,构成墙、栏、柱、梁,甚而教室的桌和寝室的床,恍如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体现了评委所称颂的“对巴西本土建筑的再创造”。周边的塞拉多、亚马孙和潘塔纳尔这三大生物群落的相遇,儿童村庭院所营造的景观予以重构,由此呈现一个以当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实景课堂。欢腾于此的学子犹如爱弥儿,接受自然的洗礼。
 
中欧大学嵌入逼仄的布达佩斯历史保护街区街巷。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立面石质,中欧大学与相邻街区展开一场富有同理心的对话。以布达佩斯特有的庭院式空间风格,设计师将校园内原未连接的五幢相邻的历史建筑以及两座新建教学楼予以功能上的连接与视觉上的打开。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连接与打开既向内更向外。中欧大学校门从街巷线切入,而这条街巷直通咫尺之遥的多瑙河。走进校门,庭院即校园,守护中央庭院的校舍有七层,地下层为礼堂,较低三层向市民开放。中欧大学试图把校园化作城区的十字街口,既阐明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又诠释该校社会开放的办学理念,由此改变大学与城市的关联。
 
家园与心灵契合
 
校园生活昭示着,学校是一个精神世界。校园犹如家园,既可慰藉精神,又可放飞心灵。家一样的归属感,并非要消弭家校之间的界限,而是意在凸显家的精神属性。儿童村的设计旨在为当地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子女提供一个“异乡之家园”。在印第安文化与亚马孙生态之间荡漾,儿童村学子不仅重拾自尊与自强,更提升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令设计师欣慰的是,儿童村学子把校园幻化为自己的家园。学校建筑由此扮演着社会变革工具的角色。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欧洲20大景观的布达佩斯历史街区,中欧大学向城市开放,所收获的实为现实感与历史感的交融。驻足中央庭院,师生可随时邂逅渴求知识的市民;登临屋顶花园,师生可纵情饱览千年古城的沧桑。与现实对话,与历史对话,契合心灵的校园设计足以丰盈精神家园。
 
这个学校建筑设计理念在桐朋学园获得极致演绎,何况校名中原本就有一个“园”字。该校就像是一座由音乐教室组建而成的村庄。设计师为每种乐器量身定制音乐练习室。练习室采用玻璃幕墙,但声学与隔音效果均绝佳。这既可确保每间练习室远离干扰,保持声学的独立性,又可为音乐学子建立视觉联系,保持教育的互动性。校舍绝大部分使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漫步于校园,来自教室的声,来自顶棚的光,来自窗外的景,合奏一曲曲交响乐,流淌于桐朋学园这座音乐家园。
 
随着信息化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在课堂的普及,学校建筑须在教与学的变迁中与时俱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业已确立,现代化的学校建筑是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建筑的现代化绝非西洋化,务必立足于本土历史与本土现实,以展现本土之美来弘扬中国特色。作为2018年度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优秀奖作品,儿童村置身亚马孙天堂,更营造印第安天堂。设计师与学子对话,获取其需求,只因学子才是这片土地未来的真正主人。
 
中国教育培育的是中华民族“梦之队”,建造校园校舍实为建造筑梦空间。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