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当选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又是一年春色好。3月27日,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颁发外籍院士证书暨山东理工大学—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合作签约仪式在山东理工大学举行。据悉,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当选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会上,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院长格奥尔基为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张铁柱教授和校长特别助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兰玉彬教授颁发了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双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了丝路研究院,由此迈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新步伐。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此次山东理工大学与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为兄弟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
 
两位教授缘何受到
 
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青睐
 
格鲁吉亚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欧亚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一直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响应者。
 
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根据不同学科设有10个分部,其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哲学、生理学等学科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自2018年9月以来,山东理工大学与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互访期间,双方就在开展农业领域研究、共同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等方面达成共识,将围绕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功能性食品创新开发、精准农业及航空施药的联合技术研究与产业推广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
 
据记者了解,张铁柱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柔性及多元动力约束活塞发动机概念,负载隔离式油液、油电集成动力概念,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肯定,是全国最早从事工程机械优化设计与测控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低温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应用关键技术、多元多路功率流的转换与耦合新方法新技术、工程机械优化设计与测控关键技术研究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汽车与工程机械产业领域。近三年项目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7亿元。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政府委托研发项目14项,研发经费共计2亿多元人民币。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4件,获得国家教育部、山东省等各种重要科技奖励11项,2018年,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篇,撰写著作与教材4部。
 
兰玉彬教授则首次提出了“精准农业航空”概念,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农业航空遥感和精准航空施药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并且长期从事精准农业航空、航空施药技术和航空遥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对推动世界精准农业航空学科发展及交流,特别是中国农业航空及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兰玉彬长期从事精准农业航空研究,近年来在Transactionsof the ASABE、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Agriculture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论文曾获得2009年度ASABE优秀论文奖、《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度高水平、高影响力优秀论文”奖。曾被评为美国农业和生物工程师学会得州分会“农业工程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杂志“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中国农村科技》杂志“2016年度中国农村科技年度影响力人物”;曾获海外华人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师协会“终身成就奖”、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杰出服务奖”、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杰出贡献”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世界无人机大会“首届全球无人机贡献奖”等。2018年10月22日,当选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
 
早在2019年1月召开的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两位教授就当选为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次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专程来华为他们颁发证书,并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为山东理工大学—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丝路研究院揭牌。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国际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包括共建山东理工大学—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精准农业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山东理工大学—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微生物国际合作实验室),联合成立山东理工大学—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院士工作站,联合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成立山东理工大学—格鲁吉亚研究中心,探索成立山东与格鲁吉亚高校联盟等,在国际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推动山东与格鲁吉亚高校资源共享、建立国际高端智库研究中心等方面,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
 
格奥尔基指出,山东与格鲁吉亚共处同一纬度,双方在土壤、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他说,双方将按照合作协议,在植物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共同进行具有广阔经济价值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科技开发,互惠共赢,进一步促进中格两国科学和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指出,中格两国农业各有特色,互补性强,在“一带一路”农业相关领域的科技合作潜力巨大。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处于山东省领先地位,精准农业航空等多个领域在全国优势明显,山东理工大学与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对于精准农业航空、智能装备、功能保健食品研发、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等方面的联合研究、技术创新、人才交流和成果转化推广,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牛人”“大咖”齐聚山理
 
“人才优先”成为共识
 
张铁柱教授和兰玉彬教授当选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一时间在全校上下引发强烈反响,既激发起强烈的自豪感,又凝聚起了“人才优先”的共识。
 
据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树军介绍,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全职引进了以兰玉彬、郑宏宇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不断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教师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体系建设,被评为2018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此次合作将促使双方在深入推进科学研究、教育国际化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只有‘牛人’‘大咖’多了,大学才能真正办好!”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表示,自2016年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以来,国家“百千万人才”温广武,精准农业航空世界领航科学家兰玉彬,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新加坡科研局制造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郑宏宇,特聘教授王鸣等全职到校工作。
 
近两年,学校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11人,研究引进优秀青年博士366人。
 
学校先后三次修订和调整引进人才政策待遇,加大力度引进优秀人才。新引进人才中,学科研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的有50余人,占比超过40%,属于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服务等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有30余人,占比超过30%。
 
不能引来“女婿”,气走“儿子”,在引进“牛人”“大咖”的同时,山东理工大学也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2016年8月,学校专门制定“十三五”人力资源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计划、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团队培育计划、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引进计划、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计划等四大计划,着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科研启动、安家购房、骨干教师海内外访学、教师能力提升等经费始终得到优先保障。
 
学校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突出“靶向服务”,如个别国家级人才办公科研用房紧张,相关部门和学院主动“挤”出办公用房,优先保证国家级人才实验室的使用。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为了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在2018年遴选“双百工程”高层次人才时,大幅提升青年人才入选比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青年人才干事创业的决心,也增强了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改革激发人才创造力
 
催生革命性颠覆性发明
 
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以科技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人才科研创新、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创造力。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姚为克介绍说,山东理工大学已经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2017年2月,山东理工大学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围绕推进改革,出台6项相关制度文件,为科研团队建设放权聚力,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松绑减负,为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对科研经费实施“一降一升”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从8%降至3%,将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收益从60%提高到80%。
 
通过“目标引导、分类管理、岗位激励、学院实体”,加强岗位管理和目标考核,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驱动单元”。
 
把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成果转化型4类,在管理和考核上不搞“一刀切”,让教师人尽其才。尤其是开创性的“成果转化型教授”,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
 
同时,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也坚决“不放水”。在最近一轮的岗位聘用中,山东理工大学打破“铁饭碗”“终身制”,对117位教师实行了高职低聘。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为激发人才创造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
 
2006年以来,学校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
 
由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9年2月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山东理工大学在2017年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行中,以52078万元位列全国高校第1名。2017年,授权发明专利数位列全国高校第77位,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54位。
 
2018年,学校申报山东省科技奖10项,9项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5项,特别是在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学校占2项。
 
2018年8月,学校成为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为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019年,教育部认定清华大学等47所高校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山东理工大学位列其中。
 
正是得益于“科研成果转化收益80%归科研团队所有”等一系列科研激励机制,山东理工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如2017年,毕玉遂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绿色环保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攻克了一项世界性难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认定为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发明、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以20年独占许可使用费 5.2 亿元,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并被列入“2018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投资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毕玉遂教授领衔的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被授予“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称号。
 
姚为克指出,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山东理工大学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认真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和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以与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为契机,扎实推进与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国家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说。